2025年01月07日 星期二
登录 | 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微博
当前位置 :  首页 >>  行业资讯 >> 《谁在收藏中国》:中国文物流失苦涩之路
 

《谁在收藏中国》:中国文物流失苦涩之路

2016-11-01 13:00:10    作者:李福莹    来源:深圳晚报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西方来到中国,从洞窟、宫殿和画商的密室里搜刮艺术珍品,盗走了雕塑、家具、瓷器、书画等大量国宝。西方“收藏家”们是如何在一百年间前赴后继地猎获中国珍宝,并最终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博物馆馆藏?文物商贩、博物馆研究员和中西方的官员们为了这些国宝,又发生了怎样的竞争和纠葛?近日,《谁在收藏中国》由中信出版社引进出版,这部关于中国文物流失的百年纪实,为我们呈现了国宝被迫“出走”的曲折之路。

  拼贴中国国宝流失记忆碎片

  《谁在收藏中国》的两位作者——卡尔·梅耶此前是《纽约时报》一名社论作家,谢林·布莱萨克则是一名拥有艺术史学位的纪录片制片人。

  与博物馆任何有价值的藏品一样,一本书的出笼,也该有个来龙去脉。卡尔·梅耶在序言中介绍,这本书源于20世纪90年代他和谢林在哈佛大学档案中的偶然发现。当时,他们正为撰写《阴影下的竞赛》一书开展研究——那本书的主角是欧雷勒·斯坦因,一位出生于匈牙利的古代丝绸之路遗址探险家。当他们仔细翻查那些档案时,谢林发现了一个文件夹,里面装满了信件,字里行间充满了苦不堪言的描述。写信者是一位年轻人,名叫劳伦斯·史克曼,收信人是他的导师、福格艺术博物馆的兰登·华尔纳。这对师徒之间的往来信件,特别讲到了中国北方的龙门石窟,及其用巨大石灰岩雕琢而成的不朽塑像。

  当时,堪萨斯城的纳尔逊美术馆刚刚开馆(1933年),得到了大把资金(1100万美元)捐助。为了给该馆征集亚洲艺术品,史克曼踏上了漫漫旅途。但是,史克曼一路上麻烦不断,四处求援。龙门有上千个无人看守的石窟,宛如迷宫,到处都是盗贼,当地农民根据买主的订单偷盗。史克曼该如何行动?具体来说,他是否应该收集《帝后礼佛图》的浮雕碎片?华尔纳建议史克曼刻不容缓,先把浮雕拿下再说,费用由福格艺术博物馆和纳尔逊博物馆分担(最终,《帝后礼佛图》落户于纳尔逊博物馆)。

  类似的中国国宝流失海外的故事,在卡尔·梅耶和谢林·布莱萨克的笔下,被逐一收藏到《谁在收藏中国》一书中。他们研究了大量个人书信、文件、历史记录,还有一些主要人物的回忆录,以此梳理出了一部关于美国人为了得到中国的艺术珍品而长途跋涉的惊险故事。《谁在收藏中国》也被《华盛顿邮报》评为年度最佳非虚构作品。

  《谁在收藏中国》关注对象是“盗宝者”

  卡尔·梅耶说,这本书既不是中国艺术史,也不是对它进行的批评分析。对于中国艺术,他们未用任何审美斧头进行加工修饰。他们关注的对象是人,是那群像猫一样,被中国艺术弄得神魂颠倒的北美人和欧洲人。

  在盗宝者中,除了臭名昭著的斯坦因、华尔纳、卢芹斋,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幕后黑手”。两位作者描绘出一幅西方“收藏家”们为了争抢文物而展开的斗智斗勇的故事画卷。首次完整披露了在收藏中国文物的过程中,收藏家个人和美国各大博物馆所经历的波折。

  除了展现了广为人知的敦煌壁画、龙门石窟、昭陵六骏等稀世珍宝被破坏、盗取的过程,还有许多国人并不了解的、有系统的收藏活动。比如为美国间谍机构工作的乔治·凯茨是如何完成了他的明代家具收藏;洛克菲勒家族每一代人之间关于中国艺术的品位有何不同;奥委会前主席艾弗里·布伦戴奇是如何拥有全美最大量中国青铜器收藏的。

  流失文物是否应收回中国

  如今,那些早年流失的中国文物,在西方相关博物馆成为各国观众的所爱,尽管很少人知道它们颠沛流离的悲惨经历。在圆明园、龙门石窟、昭陵、敦煌……那些文物被掠夺留下的痕迹仍清晰可见。

  现阶段,使这些文物免于在中国内战中被毁的美国博物馆理应继续保留其藏品吗?假如中国想收回,条件应当是什么?西方的侵袭究竟是对中国历史的疯狂掠夺,还是在无意中让文物能够得以保存,使其免遭战火和贪婪之人的损毁?这些问题一直是争议的焦点。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两位作者并没有给出直接答案,而是从法律、道德和历史视角,对掠夺者和被掠夺者进行了思考和反思。

  或许,这个问题要永远争论下去。历史无法重来,当我们问出“国宝都去哪儿了”,当我们穿越时空感受中国文物流失的苦涩历史遭遇,更多的是去了解、思考中国的过去、现状与未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