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国宝)——唐墓壁画艺术临摹技艺传承班
唐代是丝绸之路历史发展中最为鼎盛的时期,在先进国家制度的引导下,各文明间相互交流借鉴,使当时的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具魅力的、高度文明的国度。国家富强昌盛、各民族联系紧密、人民脸上洋溢着大国自信,这是中国最好的时代。理解这一时代的中国人,不仅能让我们客观地直面历史上中国人的真实形象(并非近代的“东亚病夫”),有效提升大家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
以唐墓壁画为核心,发掘、梳理唐墓壁画艺术的创作规律以参观唐墓壁画,壁画现状摹写,个人创作延伸,系统理论学习从色彩,造型、艺术风格等方面深入解读并实操临摹唐墓壁画
本课程共分“理论学习”及“实践培训”、“参展作品指导”三大部分:为了达到学习效果采取面授分段式学习方式。上半年一次、下半年两次,共3次课7天时间。每天上午9:00-12:00 下午14:00-17:30。注:参加培训学员在掌握唐墓壁画的修复临摹技艺后,均可独立完成唐墓壁画临摹作品,优秀作品学校每年11月或12月将组织公开展览展示。第一次课计划开课时间为:5月19日、20日、21日。
第二次课计划开课时间为:8月份(具体时间以开课前通知为准)。第三次临摹作品专家指导:10月份(具体时间以开课前通知为准)。原则每年循环开课,接受插班报名,循环上课,完成总课时和临摹修复作品可申请结业。
(一)唐墓壁画的出土、概况、科学保护、文化信息解读、世界帝国大唐、近年来新发现和修复成果、唐墓壁画的文化价值开发等。
留住手艺——壁画的修复保护、传统技艺临摹(实践指南)(一)修复:壁画画面的清洗、壁画保护修复的理念和原则、壁画美学修复的标准、壁画的科学研究。(二)临摹:使用颜料、临摹研习(起稿、制作、做旧等)。专家老师面对面指导学员临摹修复作品,达到参展水平。
转华商网:对话王建岐:五代文博世家,一代大师的壁画修复之路
唐墓壁画从发现、出土、修复再到展出,期间经历了很长的时间和故事。然而,壁画最终能够被成功展出,让世人看到,也是每个壁画修复师最终的追求。
陕西历史博物馆壁画专家王建岐老师,从16岁起,就踏上了唐墓壁画的修复之路。中艺藏特邀王建岐老师2022年开设唐墓壁画艺术临摹技艺传承班,通过培训加深学员们对唐墓壁画这一文物门类的认识,拓展学员对唐代皇室贵族生活背景知识等方面的了解。
王建岐老师,陕西历史博物馆壁画专家。四十年从事历史、考古美学艺术,为唐代皇家壁画的研究奠定了基础。20年来发表数十篇壁画专题的学术论文;先后为数百批次的国家领导人及政要进行专业讲解;在日本等国家及地区就壁画保护进行专题讲座;接受中央电视台、日本NHK电视台、日本朝日新闻社等专访;与意大利壁画保护机构、日本奈良文化研究所、韩国首尔博物馆馆长等开展了一系列壁画保护工作与学术交流。
王建岐老师祖上是碑林博物馆的创始人之一,祖孙五代均从事文物修复与讲解工作。修复壁画靠的是极浓的兴趣和爱好。16岁时,还在上中学的王建岐老师就利用寒暑假时间,在博物馆勤工俭学修复文物和壁画,这也正是他以后走上壁画修复之路的前奏和铺垫。正式进入博物馆工作以后,也便选择了壁画的修复、保护和研究。
王建岐老师在介绍他临摹的壁画时,为我们讲述了很多有趣的故事。
1998年,在接待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时,当时克林顿指着这幅《客使图》非常风趣的给身边的国务卿说到:”这三位人物就是你的身份“。此画记录了当时中外文化交流的真实场面,也是世界外交史上非常珍贵的一幅作品。
《九宫女图》是永泰公主墓里保存下来的唯一一件国宝,画面里面身子呈s形站立的女性,被日本朝日新闻社美术编辑部部长称之为“中国古代第一美人”。
壁画背后的修复工作也是一件十分有趣却很枯燥的过程。无数次深入现场,上千次的临摹,不耐其烦的查阅古籍,才使得一幅作品呈现在世人面前。最终被保存下来的壁画都是幸运的,能够成功展出的更是极其不易。说起来壁画的修复工作,王建岐老师满满的回忆,其中就有一盒父亲去世时留存下来未用完的颜料,被他一直视若珍宝,这盒颜料不仅见证了老一辈艺术家的风骨,更是他们世世代代从事文物工作的见证。
王建岐老师和她的爱人刘莲芳老师,把大半辈子的时间都投入到壁画的修复及临摹工作之中,也正是凭着这份坚持和热爱,才有了如今的成就。王老师部分临摹作品展示
参加培训学员在掌握唐墓壁画的修复临摹技艺后,均可独立完成唐墓壁画临摹作品,优秀作品中艺藏将组织公开展览展示。
报名咨询拨打
4008070820
(或扫码在线申请登记)
(壁画传承班报名专属码)
北京总部:北京市大兴区凯驰大厦A座608室
潘家园培训基地: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旧货市场内
办公电话:010-57142632(工作日 9:00-18:00)
注:根据北京疫情防控政策,如开课时间疫情严重,培训将做延期调整!